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家父永乐,四龙同朝

第243章 快看,梁王回朝了

  高丽朝堂上,有些朝臣担心高丽国主亲近大明会引狼入室。

  面对这些的观点,高丽国主睨了那些人一眼,随即翻了个白眼。

  “你真以为大明能瞧得上我国这点东西?”

  不是他有意贬低高丽,而是大明幅员辽阔,丰富的物产多于高丽不知多少倍。

  有人忍不住质疑,“麻雀再小也五脏俱全,东瀛不就眼馋了吗?”

  “这也是大明和东瀛的不同之处。”

  高丽国主颇为感触,“曾经万国来朝觐见大明皇帝,你们没有见过那时的盛况,我有幸见识了一次,皇上风采简直无人能比。”

  这并不是特意巴结,毕竟这里并没有大明人,高丽国主是真心有感而发。

  他也跟东瀛天皇有过交集,那人野心勃勃,但终归差了些什么。

  “真像国主说得那般夸张吗?”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直觉认为高丽国主言过其实。

  高丽距离大明很远,不是想要见到朱棣就能见的,在场许多人都没有见朱棣的资格。

  “等你们哪天见识过大明皇帝的威仪后,就知我所言不假。”

  高丽国主知道自己的能耐也有自知之明。

  要说他有雄才大略还有些欠缺,而且也不是治国的料,可看人却非常精准。

  不然他也不会得知东瀛来犯时立刻紧急向大明求援。

  高丽国主因为还有政事要处理,最终没有跟大明使臣同行,他承诺稍后再进京觐见朱棣。

  大明京城。

  朱棣得知高丽国主会率领全体皇室宗亲来大明跪谢叩恩,立刻通知礼部去准备,先筹备迎接他们的仪式。

  先不说高丽国主远道而来,来的还都是皇室宗亲,虽说是来谢恩,可大明该有的威仪还是不能少,更要有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省得让人背后议论大明小家子气。

  当高丽国主一行人到达时,沿路红毯铺地,张灯结彩,可谓是给足了高丽面子。

  来过大明的人还好,那些第一次踏足大明的高丽人,视线里所见的全是繁华景色,热闹非凡,眼花缭乱,恨不得眼观八方。

  他们贪婪地看着,仿佛想要把所有景色都映入眼底。

  大明百姓也伸长脖子观看,同时议论纷纷。

  “听说那些高丽人是来我大明叩谢皇上天恩。”

  “梁王殿下帅呆了,现在更是收服了东瀛,扬我大明天威。”

  高丽皇室成员自认为身份尊贵,矜持地坐在马车里,可仍然控制不住地掀开帘子观看路景。

  “大明京城果然昌盛啊!”

  朱棣并没有到宫门口迎接,而是派人把高丽国主一行人迎进宫内。

  “皇上已经在殿内等候,国主请吧!”

  引路人态度恭敬不卑不亢,既不会让人觉得谄媚,也不会让人感觉傲慢,尽显大国风范。

  “臣率领高丽国全体皇室宗亲,叩拜皇恩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丽国主一行人三跪九拜,用上了高丽国最高规格礼节。

  “若不是皇上开恩,恐怕此刻高丽国早已覆灭,我等也早已万劫不复。”

  “我等在此发誓,永远对大明忠心耿耿,除非高丽国被灭,否则无论何时何地,都跟大明永远共进退。”

  大庭广众之下,高丽国主信誓旦旦地立下重誓,足以见他态度诚恳,毕竟那么多人看着,如果他日反悔,也会被人戳脊梁骨,无法抬头。

  “国主客气了!”

  看上去高丽国主不像在做戏,能够让附属国有此忠心也是意外之喜。

  朱棣亲自搀扶他起来,不怒自威的神色让人更加敬仰。

  高丽国的那些人,此刻终于领悟国主之前为何会说出那些话。

  朱棣身上有股君临天下,无人能及的气势。

  高丽国主这次觐见可谓是宾主尽欢,毕竟他们诚意十足,朱棣也不会怠慢他们,连续几天宴请还给了他们不少赏赐。

  当高丽国主等人即将启程返回时,还挽留他们。

  “京城周边有许多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大明百姓也十分好客,诸位可以多游玩几日。”

  高丽国主鞠躬行礼,“多谢皇上热情款待,只是我等已经出来多日,高丽国虽说不大,却也国事繁琐,战后更有许多事务需要打理,日后有机会肯定会再来畅游京城。”

  话都说到这份上,朱棣当然不会再挽留,只是吩咐禁卫军护送高丽国主一行人,这场典礼,才算是落下帷幕。

  “既然如此,那朕就祝你们一路顺风。”

  高丽国主率领整个使臣团再次对朱棣恭敬行礼,“皇上多加保重龙体,臣日后定会再次前来朝拜。”

  目送着高丽国主等人离开,朱棣许久都没有收回目光。

  “算算时间,梁王他们也已班师回朝,估计也快到京城了。”

  “回禀皇上,算算时间,梁王殿下预计还有四天左右就能回京。”

  朱棣眉宇中皆是喜色,“传令下去,欢迎宴必须隆重盛大,不得有任何怠慢,咱会携同文武百官迎接他们。”

  自然,这迎接的阵仗比高丽国使团更加隆重,红地毯直接从城门口铺到皇宫,视线所到之处,全都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

  百姓们也望眼欲穿,期盼可以一睹朱高烨风采。

  朱高烨此次可谓是一战成名,如果说不久前的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事迹,只是在特定区域内传播。

  随着铁轨马车的出现,给大明子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无论是运输还是出行,朱高烨这个发明者可谓是闻名整个大明。

  朱棣也领教了铁轨的好处,下令在繁华富裕的州府全部修建轨道,并以京城为圆心,向周边辐射,仿佛蜘蛛网似的向四面八方层层递进。

  朱高烨的名字也为此传遍五湖四海。

  围剿倭寇,再加上这次帮助高丽收复失地,更让朱高烨声名远扬。

  在朱棣以及百姓的期盼下,朱高烨等人一路上紧赶慢赶,也终于回到了京城。

  “快看!梁王殿下他们回来了!”

  街道上欢迎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人都想看到朱高烨的风姿。

  “天呐!梁王殿下竟然那么年轻!”

  就见朱高烨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暗红色披风英姿焕发,眉宇间略显疲惫,可那双眸子仍然风采奕奕。

  朱高烨虽然还很年轻,但他的辉煌事迹,令人本能地越过他的年龄,根本不敢小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