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重生八十年末,从农机厂开始!

第92章 这小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门外应了一声,很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和另一人合力搬进来一台米白色的电脑主机。

  显示器还是那种球面显像管的,键盘厚重,鼠标……哦对,这个年代鼠标还不普及,主要靠键盘操作。

  电脑启动时,风扇发出嗡嗡的响声,屏幕上先是闪过一堆自检信息,然后进入了绿油油的DOS操作界面。

  赵建国亲自上前,接过林婉递过来的转换线和U盘。

  他仔细看了看转换线的接口,确认能接在电脑背后的并行端口上。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将转换线插好,再把那个小巧的U盘插在转换线的另一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电脑屏幕上。

  赵建国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试图访问新的驱动器符。

  按照常规,插入新的存储设备,系统应该会分配一个新的盘符。

  然而,DOS界面似乎没什么变化。

  赵建国皱了皱眉,又尝试了几个命令。

  苏九适时提醒:“赵主任,可能需要加载一个简单的驱动程序。我们放在这个U盘里了,不过第一次识别可能需要手动操作一下。或者,您可以尝试进入我们预装的一个简易图形界面,那里应该能直接识别。”

  赵建国依言操作,调出了一个极其简陋、类似后世文件管理器的蓝底白字界面。

  他移动光标,果然,在原有的A盘(软驱)和C盘(硬盘,如果这台有的话)标识下面,多出了一个新的盘符——D盘!

  赵建国的心猛地一跳!

  他立刻选中D盘,按下了回车。

  屏幕上刷新了一下,显示出D盘的根目录。

  里面只有一个驱动文件和一个说明文档。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屏幕下方显示的信息:

  总空间:16,384 KB

  可用空间:16,372 KB

  16,384 KB……

  赵建国猛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几乎能塞下一个鸡蛋。

  他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凑近屏幕,仔細盯着那串数字,生怕自己看错了。

  16MB!

  整整16兆字节!

  就这么个……小玩意儿?

  他猛地扭过头,看向桌上那个静静躺着的、比他拇指还小一点的U盘,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个刺眼的“16,384 KB”,大脑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又瞬间塞满了无数的念头。

  16MB啊!

  这相当于多少张软盘?

  十一二张1.44MB的软盘?

  或者四十多张360KB的软盘!

  这么多数据,现在就存储在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里?

  而且,看苏九的意思,这还只是样品,未来还能做得更大?

  几十兆?

  几百兆?

  赵建国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他搞了这么多年计算机技术,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他见证了技术的飞速发展。

  但眼前这一幕,给他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一次看到集成电路时的震撼!

  这不仅仅是存储容量的提升,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便携、大容量、即插即用……如果这个技术真的成熟可靠,那对整个电脑行业,甚至对信息时代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赵建国的手指有些颤抖,他想开口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有些发干,一时竟不知道该问什么,或者该表达什么。

  他只是呆呆地看着屏幕,又看看苏九那张平静得有些过分的年轻脸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回荡:

  变天了,这电脑存储的天,怕是真的要变了!

  而带来这场变革的,竟然是眼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会议室里一时间安静得只能听到电脑风扇的嗡嗡声,以及赵建国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林婉悄悄松了口气,看向苏九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赵建国那粗重的呼吸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仿佛被放大了数倍,每一次起伏都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

  他那双透过老式方框眼镜片看向苏九的眼睛里,写满了惊涛骇浪。

  技术人员的本能让他下意识地想要质疑,想要挑刺,可那屏幕上清晰无误的“16,384 KB”就像是一记重锤,把他所有的惯性思维砸得粉碎。

  “咳……”赵建国清了清有些发紧的嗓子,试图找回自己身为技术部主任的镇定。

  他伸手,手指在厚重的键盘上略显笨拙地敲击了几下,执行了一个简单的复制命令,将一个几KB大小的文本文件从C盘,复制到那个新出现的D盘。

  屏幕上,光标在闪烁了几下后,提示“File(s) copied”。

  赵建国又立刻切换到D盘,敲下“dir”命令。

  屏幕上列出了文件列表,刚才复制过来的那个小文件赫然在列。

  他又尝试着打开那个文件,内容无误。

  删除,再复制一个稍大一点的,操作成功。

  读写,都没问题!

  赵建国身体微微后仰,靠在了椅背上,但脊梁骨却挺得笔直。

  他再次看向苏九,这次,眼神里的震惊少了些,探究和审视多了几分。

  他娘的,这小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种技术,别说国内,就是放眼国际,那也是顶尖的玩意儿吧?

  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

  “苏……小同志,”赵建国斟酌着称呼,体制内的习惯让他一时间改不了口,“这个,呃,U盘……你刚才说,是基于闪存技术?”

  苏九点了点头,表情依旧是那种标准的“商业微笑”:“是的,赵主任。核心是NAND闪存芯片。相比于传统的磁存储,它具有抗震、便携、功耗低、读写速度相对较快等优点。”

  他没说的是,这个年代的闪存,其实读写速度和寿命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并不妨碍它吊打软盘。

  “NAND闪存……”赵建国咀嚼着这个陌生的名词。

  他是搞技术的,虽然这个词是第一次听说,但“闪存”二字还是让他隐约捕捉到了一些概念。

  大概是某种利用电信号擦写存储单元的技术,不需要像硬盘那样旋转,也不像软盘那样依赖磁头接触。

  “这个技术的原理……方便透露吗?”赵建国试探性地问道,问出口又觉得有些不妥,这明显涉及到核心机密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