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万历革新

第56章 连载小说的构想

万历革新 错觉与茄子 7428 2025-05-28 00:41

  “在那之后便是那小雷音寺,遇上了黄眉。”王皇后本想顺着说下去,可刚提到“黄眉”二字,不知想到了什么,话语却忽然顿住。

  她脸忽然涨得通红,再也说不下去了。

  “嗯?皇后怎么不说了?”朱翊钧见状,哪里还不知她想到了什么,心中暗笑,故意明知故问,“是被那黄眉童子难住了么?哦!朕记得那黄眉妖王,使得一根狼牙棒,又大、又粗、又硬。还有他那能收万物的人种袋.....还有金铙,嗯?皇后为何不语?”

  朱翊钧说得意味深长,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

  既然告别了童心,人自然是成熟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那接下来自然需要讲‘性’。

  作者为此没有少拿一些物品进行隐喻暗示。

  “陛下!”王皇后哪里还听不出皇帝的揶揄之意,她又羞又气,脸红得几乎要滴出血来。

  “您堂堂天子,怎能也说这般粗鄙之语!”

  最后,她还是气不过,忍不住轻轻在朱翊钧的胳膊上捶了一下。

  西游记能这么好看,可以在明代畅销,那是有原因的。

  就是因为作者写了很多东西,玩了很多梗,不同知识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出味道来,哪怕是孩童也能被里面的妖怪打斗吸引。

  而狼牙棒、金铙这些东西在明代是有梗的,甚至很多明代小说都有这样的梗。

  如金瓶梅里面就有金铙的梗,隐喻女人的某个神秘的地方。

  至于狼牙棒的含义,自不用多说,懂的都懂。

  不会有人比狼牙棒还小吧?

  “哼!”王皇后又好气又好笑,脸颊依旧绯红,忍不住嘴硬地回一句,“陛下记错了。什么‘又粗’‘又硬’,这书中可没有这些词”

  “哦?是么?”

  朱翊钧眼中笑意更浓,拖长了声音,大有深意地道:“书中所记是如此,但朕可不是这样。”

  王皇后只觉脸上更热,心头微跳。

  她连忙转移话题。

  “不聊这个,接下来是柿.....算了,也不聊这个,恶心。”

  王皇后连连摇头,柿通‘屎’,书中描写的烂掉的柿子,便是指这个。

  红色的大蟒蛇则指蛔虫。

  这又是一个作者的恶趣味。

  “嗯....再接下来,便是朱紫国了。”王皇后目光中流露出向往,还若有若无地瞥了朱翊钧一眼。

  “这一国之事,臣妾以为,当是隐喻‘情爱’二字。”

  “这里面的蜘蛛精织出的网乃是欲网,多目怪则隐喻情牢。”

  “对于已经成长的孙悟空而言,欲网易破,情牢难解。”

  “皇后所言极是。”朱翊钧深以为然地点头,“悟空神通广大,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在此节无可奈何,也开始流泪。可见情伤最是磨人。”

  朱翊钧语气中带着几分过来人的感慨,“不过,情伤虽痛,亦非无解。破解之法,也最是简单,无非交给时日。便如那诗中所言,‘当时只道是寻常’,待看过无数个日升月落,历经世事变迁之后,再回首时,那曾经痛彻心扉之事,也就渐渐淡了,彻底过去了。”

  书中昴日星官的针便是观看无数个日出而练出来的,隐喻的便是是时日。

  前世的他文不成武不就,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谈过恋爱,直到有一次他尝试着网恋,结果之后被甩,他就伤心了好几天,每天睡不着觉,常常在床上躺着见到天明。

  此后的几月内,时常因为想起这段感情而彻夜难眠。

  那段时间,他就经常见到日出。

  直到一两年后,他才彻底走出来。

  “哼,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想要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又能经历什么痛彻心扉的情伤?”

  王皇后看朱翊钧那副过来人的感慨模样,轻轻白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几分娇嗔,只当他又在逗弄自己。

  她心里面未尝没有对朱翊钧的埋怨。

  这些年,她对朱翊钧也算是予取予求,但是朱翊钧很少和她交心。

  她这才寄托文学,打发时间。

  朱翊钧闻言只是笑了笑,并未接话。

  前世之事,又岂能对今人言说?

  他岔开了话题,继续谈论西游故事:“之后的狮驼岭则是讲生死,书中先是师徒三人误以为悟空身死,师徒痛哭,几欲散伙;后又有悟空误以为师父被妖魔吞食,上天入地求告无门。同样是面对‘死亡’,唐僧师徒消极绝望,而悟空虽悲痛,却从未想过放弃取经大业,一心要为师父报仇、寻回尸骨。”

  “此处情节,前后对照,可见悟空心性之成长。”

  “再往后,历经比丘国、无底洞、灭法国等诸般魔障,所遇妖邪,多源于一念之‘执’——或为国王执着于延年益寿,不惜以无辜小儿心肝为药引;或为唐僧执着于一念之‘善’,累及无辜。凡此种种,皆是劝诫世人,莫要‘执迷不悟’。”

  “只要断了这些执念,极乐之乡就在眼前。”

  朱翊钧提点了一句。

  王皇后闻言恍然,不由翻书,看到结尾处。

  只见书中的樵夫言:“老爷切莫忧思,这条大路向西不满千里,就是天竺国,极乐之乡也。”

  放下执念,才能前往天竺灵山。

  “之后便是凤仙郡求雨,玉华州传艺,金平府关灯,这几处,狮子精之‘狮’通‘师’,意在考验为人师表;犀牛精之‘犀’通‘嬉’,警示不可耽于玩乐,玉兔精考验唐僧,铜台府考验孙悟空。”

  王皇后没有提凤仙郡求雨。

  对此朱翊钧心领神会,这一章涉及了天人感应思想。

  后世不乏很多营销号,文盲主观臆断,随意射影解释,甚至拿着明朝历史进行暗讽,言玉帝代表朝廷,凤仙郡代表地方官,小民受灾朝廷漠不关心,凤仙郡的上官只在乎能不能制住凤仙郡。

  上官只在乎下官是不是担惊受怕,听自己的话,而不关心什么受灾,饿死了多少人。

  此类言论牵强附会、离谱至极。

  三年不下雨非玉帝所为,乃上帝所为,书中玉帝也需要派人查看,才知道所谓的米山面山有没有消失。

  他下不下令一点用都没有,故而书中的孙悟空见到那米山、面山,便立刻面带含羞,一句话都不说的离开了。

  此为上天所设之法,非玉帝故意为难。

  凤仙郡侯真正触怒的是天,或者是天道、天命。

  作者不是什么宗教人士,而是儒生,写书用的是儒家的天命观。

  天命大于一切神灵。

  凤仙郡侯不修政教,按照汉代天人感应,此行为对应旱灾。

  故而解决办法也很容易,那就是礼佛修政教,为什么是礼佛呢?

  因为凤仙郡在天竺国,佛教是其国教。

  至于凤仙郡侯犯错,百姓遭罪,这天是不是过于霸道,处置是不是不分是非,那就得看看我大明的皇帝的罪己诏了。

  皇帝因天灾下罪己诏,皇帝也觉得冤枉。

  可在这个时代就是如此。

  这就是属于古人独有的意识形态。

  “最后便是灵山了。”

  朱翊钧轻轻搂住皇后,语气中带着一丝怅然,“这西行之路,乃是人生之路,终究....还是少不了‘遗憾’二字。”

  “人生在世,本就难求事事圆满。”他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那灵山胜境,也并非真是纤尘不染的极乐净土,人间有的贪嗔痴慢疑,灵山之上,佛陀座下,亦不能免。费尽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最终也难免残缺不全。”

  “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人生之路,本就是一场充满缺憾的修行。行至终点,回望来路,又岂能了无遗憾?”

  王皇后听着他这番感慨,也是心有所动,只觉眼前的夫君,虽贵为天子,却也有着常人一般的怅惘与感怀。

  她不再多言,只是将头轻轻靠在朱翊钧的怀里,感受着彼此的体温与心跳,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谧。

  孙德秀见此识趣对着其他的人摆了摆手,悄悄的离开。

  ......

  一夜无话。

  直至日上三竿,朱翊钧才有些慵懒地从坤宁宫的龙床上醒来,鼻尖还萦绕着皇后温软的馨香。

  在与皇后共用过早膳之后,他顺手从她案上取了几本自己好奇的书册,这才起身,离开了坤宁宫。。

  “从她这里总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书。”

  朱翊钧暗自感慨,他没想到昨天和皇后讨论西游记居然讨论到了晚上。

  前世除了在学校里面还能有机会和人讨论文学,其他地方还真的没有什么机会。

  互联网上交流虽然方便,但是牛鬼蛇神,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人同样多。

  至少他是不会和那些张口就来“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的人讨论水浒传。

  人家当初说这话的书可不是讨论文学的,那是讨论政治斗争的。

  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热爱文学的女青年,他感觉还真的不错,至少这些天的压力得到了放松。

  回到了乾清宫,摒退左右,朱翊钧并未立刻处理奏疏,而是取过一张雪白的宣纸,提笔在手,却久久未落。

  他在酝酿着自己一直构思的小说内容。

  他打算用小说干一件很多人看不懂的事情。

  甚至很多现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得懂。

  他准备以小说为载体,试着宣传一些思想理念,换而言之,添加私货进去。

  就像前世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那样,用艺术作品传播新思想,引发社会的思考。

  “欧洲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大明也同样具备,手工业的兴起,市民的增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大明比欧洲只强不弱。”

  朱翊钧注视着桌子上的纸张。

  “甚至大明还有一个碾压欧洲的优势,那就是识字率。”

  “大明的蒙学可是遍布各地,各村。”

  大明的小说能够盛行是有原因的,除了纸张便宜之外,识字人口的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教育的国策。

  大明蒙学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学校在。

  明廷甚至要求所有不满十五岁的人去上学,不然就要罚钱、罚其父母。

  这种命令自然不会执行得特别到位。

  大明的百姓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入学率,但是绝对可以让入学率达到一个客观的程度。

  至少在数据上,不是欧洲人可以碰瓷的。

  “所以我的小说拥有几亿人口规模的潜在读者,除过大明本身拥有的一到两亿人口之外,安南、日本、朝鲜都在用汉字。”

  “他们也会是我的读者。”

  朱翊钧默默思考,他这个想法绝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如西游记,后世看到的西游记其实是同人文。

  真正的西游记是元末就有的《西游释厄传》,还有元杂剧《西游记》,其中的主角乃是唐僧,而不是猴子,里面的猴子也不是什么孙悟空,而是唤作孙行者。

  此角色在书中相当于一个丑角,类似于猪八戒。

  他好色、喜欢说荤话、打荤腔,他说的那些话就算放到后世,那也是过不了审核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

  因为后世原本是不知道有这么一本西游记的,之所以知道,是因为韩国出土了一件书籍,此书高丽学校的启蒙书籍,相当于后世的语文课本,里面内容很多,其中就介绍了大明的图书,并且谈到了当时很火的西游记,提到了大致内容。

  如孙行者最后的封号不是什么斗战胜佛,而是大力王菩萨。

  还有一些其他情节,大同小异。

  却不曾想,明中期的这本同人文大火,导致书店皆刊印新版西游记,以至于原版西游记无人问津,到最后竟然失传。

  同人逼死了原作。

  由此可见,大明的文化产品也备受周围国家的关注。

  至少汉字国家,肯定有不少人会看。

  “至于思想变革,自心学出现后儒学内部亦是流派纷呈,议论蜂起,所谓‘异端’之说亦层出不穷,不缺我这份报纸进来搅局。”

  朱翊钧暗笑,此时的大明思想界以及文坛可谓百花齐放。

  仅阳明心学一家就有数个流派,文坛则有戏曲、杂剧、小说等等形式。

  李贽、达观和尚能出现,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下。

  大明能出现李贽这样离经叛道的人,那不是运气。

  不然就算有人想要像李贽那样指斥孔子,没有人去听,没有信徒去信,也只能徒呼奈何。

  别人都懒得举报。

  李贽这厮骂孔子可不是当官之后才骂的,他十二岁就写文章开始骂孔子,震惊乡野。

  但这依旧不影响他中举,大明对言论管得并不宽。

  李贽最后能被人举报到监狱里面,是因为他不仅当众讲学、传播自己的那套思想,还写书出版,这才引来人举报。

  他要是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那根本不会有事。

  就算最后进了监狱,其实官府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他但凡肯认错,放弃讲学,也不会有事,结果这人是个硬骨头,宁可在监狱自杀,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说。

  金瓶梅在这个时代能出现也是有道理的。

  没有足够的市民,有保障的物质生活,这种小说根本不会大肆流传。

  正所谓:饥寒思温饱,饱暖思淫欲。

  “所以,”他的笔尖终于开始在纸上轻点,“我可以让主角在书里和儒生们来一场辩经。先扔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新想法,看他们怎么反驳,再让主角一步步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甚至哑口无言。画靶射箭之下,总能击中一些人的心,让人们开始对如今的学说产生一丝的质疑,那这就算成功了。”

  “我不需要真的创造一套思想,我只需要人们对现有的思想产生质疑,他们自己会寻找新的路。”

  “我甚至不用说服民间的大儒,我只需要说服几尺高的学童,民间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他们相信就够了。”

  “到时候其中自会有大儒为我辩经。”

  朱翊钧很明白自己本小说的目的,就是撕开一道口子,打开新思路。

  就好像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诞生之后,欧洲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们可以去海外,海外有黄金,有留着奶油的河流。

  可正是这份虚构的‘梦’,却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火?

  最终,引得无数冒险家、殖民者前赴后继。

  学过历史的他很清楚这一点,欧洲的殖民潮并不是由官方推动,而是民间推动官方。

  像西班牙,其国王对于海外殖民并不感兴趣,甚至西班牙本身也不是什么海洋强国。

  卡斯蒂利亚本来是典型的大陆国家。

  马可波罗游记、各种的骑士冒险小说,是欧洲殖民潮的基础。

  “水浒传中李俊成为了暹罗国国王,大海盗林阿凤也试图在海外建国,除此之外,大明海外企图建国的人可不止这些人。”

  朱翊钧很清楚,南洋这片地方看着不大,但实际上再过去的二百年里,已经有人不少明朝人去海外尝试建国了。

  成功的就有好几个。

  只不过国祚不长,在历史的存在感不强罢了。

  这很难说是小说影响这帮人,给这些人提供了润海外的思路,还是这些人的存在给小说提供了素材。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路,大明也能走,大明百姓也能走,而且已经有人在走了。”

  “既然如此,那我便推他们一把。”

  朱翊钧不介意顺手添一把火。

  想到此处,朱翊钧嘴角勾起一抹玩味。

  他的小说可以给配角安排一个殖民剧情,杭州城里的一个小混混,受人欺负之后去了海外,找到了金矿,娶了酋长的女儿,统领了几百人,接受大明朝廷的册封,成为了一地指挥使,光宗耀祖。

  “前世越南新娘能在互联网上流传,让很多人出国去越南找新娘,我就不信,同样的套路,放在明代就不行。”

  这套路,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管用。

  思绪奔涌,他开始着手为这即将问世的小说确定基调。

  “这个小说必须要正能量的,什么是正能量,有利于大明统治的就是正能量。”

  “不能太激进,别到时候为了宣传思想把自己给颠覆了。”

  “在这个时代,对于大明而言,还有什么是比华夷之辨更正能量的?”

  朱翊钧在纸上写上‘华夷之辩’之后,继续思考。

  “既要体现华夷之辨,那就需要一个蛮夷作为反派角色。”

  “这个蛮夷必须强大,强大到让人们开始质疑自己,怀疑自己,思索自己的制度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若不是走错了路,自己为什么会打不过蛮夷?或者说蛮夷为何会如此强大?”

  想到这里,朱翊钧的笔速慢了下来,“它还得被欺负,被按在地上摩擦,但又不能真的灭亡。它需要苟延残喘,需要那种让人看了心生愤懑、又无能为力的憋屈感,就像....就像是腐朽到骨子里的满清。”

  朱翊钧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闪烁光芒。

  素材有了。

  清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这个蛮夷还需要起到让人们热爱大明的作用。”

  “在这个朝廷被蛮夷欺负的过程中最好让读者开始怀念大明,或者说....想起了大明,能够让天下人建立一个共识,那就是大明,这个朝代的建立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其中又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让天下人意识到大明值得用生命去珍惜它,去守护它,去保卫它。”

  “认识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强大,意识到大明立国的正统性,进而....进而唤醒他们那份身为大明子民的——荣誉感,甚至萌发出爱国主义思想。”

  朱翊钧又写了‘荣誉’和‘爱国’二词,忽然,他的笔势猛地顿住,他想到了一件事。

  驱逐鞑虏不就是大明的立国之本吗?

  一瞬间,所有的思绪都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他心中豁然开朗,反派和朝廷的人选,再清楚不过了。

  “蒙古人。”

  “宋朝。”

  “宋元易代就是完美的题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