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作(二)
标准现金流和完整意义时间这两者可以构成我们的一个内核。结合无机世界的偶然随机和有机世界的事与愿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围绕这个内核上下震荡波动。我们是否需要职场工作?不一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内核。
答案毋庸置疑,人总要有一个主心骨。莫罗阿说“构成幸福的把心中自由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确信有此固定的中心点时即是幸福)”,即使可以不同程度的超脱,就像人们始终在无常中寻找常在、在变化中追求永恒一般,不管如何更易取代,总有一个中心点(即使是超脱境界下的离散状态),绝对的去中心化是做不到的,应该做的或者可能做到的是控制我们在中心内核上下震荡动的幅度尽可能的小。这个内核或者主心骨需要满足标准现金流和完整意义时间的条件——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份职场工作,我们其实需要的内核就是广义的工作(参考柏拉图的定义,另一个内核应该是广义的爱人)。
我们需要的是“工作”,这里主要指个体需要的工作,不等于集体概念的事业、组织或者公司范畴。我们需要的是“工作”,相较于“职场工作”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差异,这个工作面向人生和生活集合了标准现金流和完整意义时间属性。以花时间的职场工作,来替换人生的意义?职场工作可以用工资换取生活的部分其它环节,却始终是间接的滞后的不相对完整的,不如“工作”直接有效。
工作应该拥有标准现金流。社会心理学中的“恐惧管理理论”指出每一个人终将死亡这一事实会激励我们从工作和价值里获得认同,或者说,为了感受生命的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追求自尊。这种标准可以认为即自食其力,通过工作获得相对充分的现金流,以承担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被意识到,你我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年薪百万是打工人的梦想,年薪千万是高管的梦想,更低或者更高属于其他类型社会人的梦想或者现实。
工作应该具备完整意义时间。在满足标准现金流的同时,时间如何更加有意义地得到应用至关重要。意义是面向对象而言的,一般有两个取向:自己和他人,即我们的工作时间产品最终应该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满足程度获得检验反馈和适应性调整。其中面向他人的意义取向与标准现金流密切相关,直至实现自己的低度满足;面向他人的意义取向也决定着工作意义之完整程度,最终反哺面向自己的意义取向。即使在个体的范畴内,自己取向与他人取向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此消彼长,自己取向和他人取向的平衡点即在于低度满足,跨越平衡点之后面向他人的意义取向越大,面向自己的意义取向也会越大。
同时,我们需要的工作也提醒我们,对职场工作不要寄予过多期望,如专业价值、工作空间等,职场工作从诞生源头就并不具备这些功能,而越不具备人们基于人性越渴望,于是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不合理的期望和寄托,实质上是饮鸩止渴、缘木求鱼。如果当下的职场工作具备其中一二,那我们的工作应该毫不避嫌地包含职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