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九十年代后

第237章

九十年代后 天誉旭日 6402 2025-07-16 15:36

  青芸除夕夜搞的大动作,在铜锣村成了爆炸性新闻。少华与建萍的恋情变成全村讨论的焦点。比当年邓启先和青芸相恋更轰动。姚老爸自然是喜不自胜,建萍一直是他心仪的儿媳妇。夹杂在其中的主角,少华和建萍则无所适从,各自回家后,不敢再露面。

  青芸为少华和建萍搞的烟花晚会,仿佛是她梦想的延续,把她未曾经历过的浪漫转移到他们身上实现。在看到教学楼上彩灯亮出他们俩名字的那一刻,感动莫名,泪流满面。十多年前,少华和建萍为了化解邓启先和青芸之间的误会,分别冒充他们俩给对方写信。虽然最后弄巧成拙,但他们的好心换来了今天青芸的慷慨回报。所以,好人有好报,是真实不虚的。

  除夕是团聚的日子,德叔家的年夜饭却有说不出的郁闷。女儿回来了,火生又不争气,真是一言难尽。食不甘味的一餐,大家都相对无言。直至铜锣小学爆发出如雷般的欢呼,才打破沉闷的寂静。

  文英忍不住往学校方向张望,喃喃细语说:“不就是放烟花吗?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德婶放下筷子,静心细听,说:“好像不单是放烟花吧!”

  文英也隐约听到村民喊少华和建萍的名字。很是好奇,到底他们在玩什么。德叔心里惦记着火生在看守所里过年吃什么,对文英和德婶讨论的内容置若罔闻。一个家庭,只要出了事,原来的温馨就被打破,生活也难以正常!

  铜锣小学的动静越闹越大,文英忍不住要一探究竟。匆匆吃完饭便出门,向铜锣小学奔去。毕竟是过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个村庄都被照亮,人行其中,心情也被感染,变得欢快。临近小学,年青人的呼叫声越来越清晰,听到他们怂恿少华吻建萍,文英不由得加快脚步,进到学校就见他们俩从教学楼下来,楼顶上的彩灯亮着他们的名字。

  “哎呀,青芸做的好事!”文英第一反应就是她搞的恶作剧。感叹完,开始寻觅她的身影。操场上不见,会是在哪里呢?文英沿着操场走了一圈,都找不到。闹这么大动静,她不可能不在场。文英心里疑惑,离开操场,来到新做的教师宿舍楼后背,旧宿舍还在,一字排开的砖瓦房。青芸就站在屋檐下,邓启先以前的宿舍门前。

  发现有人来,青芸装作看手机,偷偷拭干眼泪。文英则大呼小叫的走来,你怎么躲在这里了,害我一顿好找。

  青芸苦笑一声说:“你不也找到了吗?”

  “呦,好像不欢迎哦!”文英本来心情也不好,青芸的话激起了她的情绪。

  “哪有,你想多了。”青芸意识到可能说话有些不妥,也缓了下来。

  文英也站到屋檐下,陪青芸看操场上的人来人往,烟火灿烂的夜空,好不热闹。两人各怀心事,一时沉默无语。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对比外面的热闹,未免有几分落寞。

  少华和建萍走了,突如其来的嘘冚,除了浪漫,还有惊吓。他们还小,承受不起这样的轰动。青芸是出于好意,也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反叛。她把梦中的浪漫全部倾注在这一夜,以弥补以前的遗憾。

  “烟花真灿烂,今年过年算是最热闹的一年了。”文英终于开口说话。

  青芸笑了笑,说:“过年就该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

  “是啊,现在生活好了,没有理由不热热闹闹。”顿了顿,文英笑着说:“关键是有你这个大老板。”

  青芸不接话,转移话题道:“明天去登高吗?”

  “真的要爬北峰山吗?看到大山都有点怕。以前砍柴爬山爬到厌,现在还去爬!”文英没有多大兴趣。

  “去吧,在城市里待久了,人容易浮躁。回到农村,登高望远,放松心情多好。”

  “那好吧,明天起早点,登到顶要花不少时间。”文英终于答应。

  青芸甜甜一笑,说:“我们出去放烟花吧。”

  操场人声鼎沸,过年的氛围感拉满。炮竹声此起彼伏,璀璨了整个夜空。青芸和文英融入人群,也学孩子们点燃一支香,放了一只“地老鼠”。随着“咻”的一声,地老鼠在地上乱窜,引来一片尖叫声。大家欢天喜地,都说青芸姐来了,快来烧冲天炮。青芸和文英小时候都没怎么烧烟花,没那条件,现在可以随心所欲,也很兴奋,不管什么烟花,拿起来就烧。恣意畅快地玩吧,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眼前。

  农村过年,放完烟花,就是守岁,一家人围坐聊天迎接新年。年青的或三五知己约在一起打牌,磕瓜子,直到凌晨。青芸不喜欢打牌,和文英压马路。村里的机耕路,前年已经硬底化,走起来也不费劲。周围都是人家,从窗里透出的灯光,把路面映照得依稀可见。有人气,也不会太瘆人。

  从大一举家搬到斗门,到现在回来,足足12年没在老家过年。青芸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见面问好的,都是老一辈,小孩基本不认识。有时迎面碰到,不知怎么称呼,只能问他们的爸妈叫什么名字,再区分辈份。现在生活好了,家家户户基本都住上了楼房,以前的砖瓦房已难觅踪影。大山巍峨,祖祖辈辈都是在这个小山村繁衍生息,青芸不禁追忆爸妈在世时的岁月。那时真穷,家里有辆自行车已经很威水,现在的好生活,都是一代又代勤俭节约得来的,生活不易,从这里走出去更不容易。

  文英手插衣兜,把地上的一个烟花盒子踢出路边,说:“小孩玩疯了,把烟花拿到公路上烧。”

  “管他呢,开心就好。”

  青芸的语气像北方大妞,大气直率。让文英不禁想到她已经远嫁北方,过年不回家,老公会不会有意见。

  “过年不回家,老公打电话来吗?”

  “吃晚饭的时候打了……”

  “他没说什么吧?”

  “能说什么,我还没说他不来探亲呢!”

  “呵呵,你们两公婆真有意思。”文英笑出声来。

  “唉,别提他,若不是为了我妈……算了,别提了。”青芸一说到老公就有些不耐烦。强扭的瓜不甜,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味同嚼蜡。

  夜,渐深。铜锣村慢慢安静下来,气温有凉意,不算太冷。起雾了,黑夜中,山影迷朦。环境舒适,空气清新,生活悠闲,农村的生活挺惬意的。

  “啥时候我也回农村,过陶渊明式的生活。”青芸语气里充满向往。

  “你想嘅话,现在都可以。”

  “呵呵,现在还不行,公司一大堆事要做。等玉城市的投资完成,我也装修一套房,有空就回来度假。”

  “有钱人就是不同,哪里都是房。”文英不无羡慕地说。

  青芸笑了笑,并没说话。心里想,若给我选择,我宁愿家庭幸福,儿女绕膝,一辈子围着灶台,热炕头转。幸福是什么,青芸现在觉得夫妻相亲相爱就是幸福。一想到家里的事情,青芸就烦,走了一段,便转身要回家。文英也有点累了,自从火生出事,就没睡过一晚好觉。

  “好吧,早睡早起,明天才有力气爬山。”

  两人走到铜锣小学,又聊了一会,便各自回家。青芸回到家里,哥哥已经睡觉,大嫂和侄仔还在看电视。见她进门,侄仔开心地说:“姑姑,你今晚买的烟花真好看,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烟花的。”

  青芸乐了,笑呵呵地说:“好看吧,你要看的话,姑姑再买。”

  “你别听他说,浪费钱。”大嫂连忙制止,转而又说:“你今晚那些彩灯搞得人家少华和建萍成为铜锣村的焦点,以后两个若不在一起,建萍怎么见人呢?”

  “我就是要促成他们俩个,以后若少华不要建萍的话,他在铜锣村也待不下了吧。不过,我看少华也不是这种人。”青芸坐下来,抓起一把瓜子磕起来。

  大嫂轻笑,说:“还是你们读书人想得周全,姚老爸那么爱面子,是断不会让少华做陈世美的。”

  青芸觉得奇怪,大嫂怎么就对少华这么没有信心,建萍也可能移情别恋的吧。毕竟现在社会提昌男女平等,女生也已经觉醒,不再只是爱情的附庸。青芸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嫂便旧事重提,两三年前的寒假,向岚坐小车来接少华进城玩。

  “有这种事情?建萍知道吗?”青芸也有点意外,对今晚的活动产生了动摇。

  “应该知道,当时全村都传开了,毕竟有小车的家庭不多,人还长得漂亮。大家都说姚老爸的儿子攀上高枝了,是祖坟冒青烟。”

  “哦哦,建萍知道的,问题应该不大。可能是同学也说不定。”青芸稍感安慰。

  “我看就不这么简单,他们俩一定有问题。”

  “你怎么这么肯定?”

  “那女生是这样挽着少华走,一点都不避嫌。你是女人,对关系不好的男人,会这么亲热吗?”大嫂一边说,一边挽住青芸的手臂示范。

  青芸心里咯噔一下,今晚可能鲁莽了,少华若仅是一时冲动,可能会害了建萍。她做事一向严谨,犯这样的错误,是绝对不可原谅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有点轻率冒进了。为了考察他们俩的感情,青芸决定明天邀少华和建萍一起爬山。

  铜锣村的北峰山,高大挺拔,巍峨雄伟,山顶长年浓雾缭绕。青芸一早打电话给少华,吓了他一跳,昨晚的惊吓着实不轻,还要一起爬山,村里一定会像煮开的水,彻底沸腾。到底去还是不去,颇费思量。青芸听出了少华的顾虑,最后激将法,说:“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建萍已经答应去了。”既然建萍都去了,少华没有理由做缩头乌龟,只能答应。打完电话给少华,青芸又对建萍故技重演一遍,顺利达成目的。

  沿着村前的小溪逆流而上,很快就来到了山脚下,以前长年有人上山砍柴,山上的路还算好走,现在砍柴的人少了,进山的路已经被荒草掩盖。少华走在前面开路,用棍子把一些芒草拨向两边。随着越往山里去,山路越来越陡,一开始青芸她们还能跟上,慢慢就落后了。少华停下来等到她们跟上再向前走,遇到比较陡的山路,就手把手地拉她们上来。建萍经过昨晚大家的起哄,今天早上还没缓过来,比较害羞,总与少华保持一定距离,亦步亦趋地跟在青芸和文英后面。

  晨雾还没完全散去,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的洒落林间。爬过一个小山坡,前面有一小片开阔的山地,勤劳的村民们在这里种满了果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这就是生活的希望,勤劳致富,越来越深入人心。

  山风呼啸,没了遮挡的高处,更加肆虐。建萍打了一个寒颤,没想到山上的温度会这么低,出门时怕爬山热,只穿了一件高领毛衣,在山上就显得单薄了。建萍小小的寒意,少华都看在眼里。故意放慢脚步,等她跟上来。建萍犹豫了一下,还是迈开了踌躇的脚步。青芸和文英都是过来人,很知趣地走在前面,转过前面的山坳,不一会就消失在视野内。

  少华看她们走在前面,剩下自己和建萍,拘谨的心放了下来。对建萍说:“冷吧?”

  “嗯……”建萍温柔地点点头。女孩就是这样,没确定关系前,牙尖嘴利,说话大大咧咧,确定关系后,就变得小鸟依人。女性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正因为她的多面性,才显得神秘,吸引男生去探索。

  少华脱下身上的羽绒服披在建萍身上,说:“要风度,忘了温度!”

  建萍抓住衣襟,想把衣服送还给少华,说:“你脱了羽绒服,冷着怎么办。”

  少华爽朗一笑,扬了扬手上戴的手套,再指了指勃子上的围巾,说:“看,武装到牙齿的装备,冷不着我。”

  建萍轻笑,喃喃细语道:“越来越嘴贫……”

  少华没说话,得意地笑着。有意无意地碰了一下建萍的手,看她没反应,果断握住,说:“山路不好走,我拉着你吧。”

  建萍想挣脱,说:“给人看见不好。”

  “看见又怎样,昨晚还不够明显吗?干脆就大大方方面对。”少华坚持己见,固执地捉住建萍的手不放。建萍见说不动少华,便由他拉着,跟他一起爬山。与在大街上逛不同,山路尽是崎岖曲折,需要俩人时时注意,这样更能聚心凝神,感受彼此的情意。彼此需要,相互扶持,另类的浪漫。

  少华两个手牵手爬山,见到文英她们也不躲避。建萍含羞带笑的,眼睛还有些闪躲。文英目光柔和,满眼祝福。青芸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是害羞,邓启先的目光热辣辣的,能把自己融化。现在少华看建萍的眼光,颇有几分邓启先当年的味道,既欣慰又莫名的伤感。他们俩是真心相爱的,眉眼间都是爱意,青芸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

  青芸是第二次爬北峰山,前后两次的感受天壤之别。第一次和邓启先热恋,两人卿卿我我,甜蜜幸福,忘记了过程的疲惫。时光荏苒,现在的主角换成了少华和建萍,自己变成看客,恋情也没能修成正果,徒增唏嘘。

  翻过陡坡,前面是一连串的小山峰,山路在这些小山峰边上蜿蜒曲折延伸,地势相对平缓。青芸泪眼朦胧,回忆像开了闸的洪水,奔涌而来。就是在这里,邓启先背着她,头靠在他宽厚的肩膀上,想着这就是她一生的依靠。如今前梦已成泡影,一切都好像梦一场,再也回不到过去。

  少华和建萍有说有笑,文英也加入其中,感叹山势的雄奇,铜锣村已在脚下,尽览无遗。登高望远,人的胸襟随之开阔,望着祖祖辈辈生活劳动的地方,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村落,第一次在这么高的地方纵览全貌,少华和建萍开心得又喊又叫,纷纷辨认这是谁的家,哪里是小学,小学怎么这么小……

  青芸和文英相视一笑,不理他们,继续向上爬。文英爬到一个小土墩,找了块石头坐下,说:“你看他们,多幸福!”

  “是啊,无忧无虑的,我们以前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青芸停下来,也坐在石头上,不无羡慕地说。

  “你们还好,我就不一样了。早早出去打工,前途迷茫。那时,我挺压抑的。你们俩个还不断秀恩爱,搞得我左右不是,不知有多难过。”

  青芸微微一笑,说:“都过去了,不提也罢。”

  文英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话。过去了这么多年,青芸也嫁作人妇,旧事重提就没意思了。文英不知道,青芸一直忘不了和邓启先相处的那段日子。少华和建萍的甜蜜互动,更激起她对过去的怀念。只是她涵养,让她掩饰得很好,没有表露出来。

  少华和建萍童心大发,对周围的一切都有莫大的兴趣。一棵生长怪异的古松,石潭中的碧绿,潺潺的溪流,都能吸引他们流连半晌,乐淘淘。假如时光能倒流,青芸宁愿停留在以前,过简单的生活。只要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白开水也甘甜。

  日近晌午,终于登上山顶,这座铜锣村的北峰,高大挺拔,周围的山脉皆源出于此。山顶上只长草,没有树木,北风吹来,寒冷凜冽,温度又比山腰低了几分。大家都忘记了寒冷,被眼前的景色震撼,极目远眺,向往层层叠叠的山峦外,又是什么世界?

  眼前的视野极其开阔,几十公里都没有山峰阻挡视野,环顾四周,山脉如蛟龙出海,奔赴四方,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青芸想起了邓启先的登顶感言,现在物是人非,登顶的喜悦被失落惆怅代替。

  文英又冲着脚下的山峰大喊:“啊……啊啊啊……”工作顺遂了,生活又千疮百孔,只有在这山顶之巅上,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青芸若有所悟,也跟着文英冲着群峰喊,把心里的憋屈、惆怅都喊出来。她们如痴如狂的呼喊,让少华和建萍如堕云雾,不明所以,不知所措。等她们喊完后,才敢问她们怎么了?

  青芸和文英惺惺相惜,两人相对无言,半晌才说:“我们是开心激动,对着群山表达我们的心情。你们一定要努力,冲出这山峦叠嶂的小山村。”

  少华和建萍点头答应,山外的天地太广阔了,怎能不奔赴山海?

  言不由衷,青芸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目的是希望一代胜过一代,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成年人的世界,大都千疮百孔,甚至伤痕累累,更需要有童话,相信未来是好的,别停步。铜锣村的年青人也是这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一代接一代地努力,总有一天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