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雪落北山

第45章 春风吹又生

雪落北山 北山上的石头 4532 2025-06-29 20:01

  正月初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回信到了。

  那天,我正在院子里劈柴,听见邮递员在门口喊:“程得胜!挂号信!“

  我擦了擦手跑出去,接过那个印有出版社红头的大信封,心跳如鼓。

  回到屋里,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周晓梅放下正在缝补的衣服凑过来,父亲也放下手中的烟袋,目光炯炯地看着我。

  “怎么样?“周晓梅迫不及待地问。

  我快速浏览着信纸,喉咙发紧:“他们...决定出版《城乡之间》,预付稿费一千元。“

  “多少?“父亲猛地坐直了身子。

  “一千元。“我重复道,自己也不敢相信这个数字。

  这相当于我在县文化馆两年的工资。

  周晓梅一把抱住我,又哭又笑。父亲沉默地拿起烟袋,嘴角微微上扬,眼里闪着骄傲的光。

  信中还提到,出版社邀请我三月去BJ参加新书发布会,并安排几家媒体的专访。随信附了一份合同和详细的修改意见。

  “要去BJ啊...“父亲吐出一口烟圈,问我,“远吗?“

  “坐火车一天一夜。“我回答,突然想起父亲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

  “带上晓梅吧,“父亲出人意料地说,“见见世面。“

  周晓梅惊讶地看着父亲,摇头:“那程桐和您二老...“

  “我和你妈带得了,“父亲摆摆手,说道,“一个丫头片子,能有多难带?“

  我知道这是父亲表达支持的方式,用行动而非言语。当晚,我们开了个简单的家庭会议,决定接受出版社的条件。

  周晓梅找出算盘,噼里啪啦地计算着一千元的用途:还债、给父亲买药、添置些家具。

  最后,剩的足够我们在县城租个小房子。

  “我想让程桐去县城上幼儿园,“周晓梅小心翼翼地提出,“明年,她就到入学年龄了...“

  屋里的气氛顿时变了。

  父亲皱起眉头,母亲低下头继续纳鞋底。乡村孩子去城里上学,这在村里还很少见,通常会被认为是嫌弃本村学校。

  “村里的学校怎么了?“父亲果然发话了,说道,“我小时候还没学上呢,得胜不也读出来了?“

  “爸,“我试图缓和气氛,笑道,“现在时代不同了,县城的教学条件确实更好。“

  “有什么不同?“父亲敲了敲烟袋,说道,“字还是那些字,数还是那些数!“

  眼看争论要升级,母亲插话:“先吃饭吧,菜都凉了。“

  晚饭,吃得异常沉默。程桐似乎感受到紧张气氛,乖乖地自己扒饭,不像往常那样叽叽喳喳。饭后,父亲直接回了卧室,反常地没看新闻联播。

  “我是不是太急了?“周晓梅在厨房小声问我。

  我摇摇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那晚,我辗转难眠。一方面,我理解周晓梅的担忧,村小只有两个老师,要教六个年级;另一方面,我也明白父亲的感受。

  送孙女去城里上学,就像否定他一辈子生活的价值。

  半夜起来喝水,我看见父母房里还亮着灯,隐约传来谈话声。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听见父亲说:“...也不是不明白,就是心里不得劲...“

  “老头子,“母亲的声音很轻,说道,“咱们得为桐桐想想。现在有这个机会,总不能...“

  后面的话,听不清了。我悄悄退回自己房间,周晓梅在黑暗中问:“怎么了?“

  “没事,“我躺回床上,说道,“爸会想通的。“

  第二天一早,父亲不见了。母亲说他天没亮就出门了,没说去哪。直到午饭时分,他才回来,身上沾着泥点子,脸色阴晴不定。

  “今早,我去村小看了看,“他直接对周晓梅说,“王老师说,这两年好老师都往城里跑,剩下的多是代课的,教育水平和县城没法比。“

  周晓梅惊讶地张大了嘴。我也没想到父亲会主动去了解情况。

  “桐桐...要是真去县城上学,“父亲继续道,眼睛盯着地面,说道,“你们怎么安排?“

  我和周晓梅对视一眼。这个问题,我们私下讨论过多次。

  “我想在县城租个小院,“我谨慎地说,“离学校近的。每周五带桐桐回来,周日晚上再过去。“

  “那你们的工作?“

  “我可以在家写作,偶尔去省城开会;晓梅在纺织厂的工作,可以调到县分厂。“

  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个字:“哦。“

  就是这个简单的“哦“,让我们知道他不反对了。

  正月十五过后,我和周晓梅开始频繁往县城跑,一边办理出版合同的相关手续,一边物色房子。最终,在县一小附近找到一个带小院的两间瓦房,月租二十元。院子不大,阳光充足,有棵小枣树,让我想起家里的梧桐。

  “我们可以把梧桐树,移一棵幼苗过来,“周晓梅提议,“算是把家的根带过来。“

  我搂住她的肩膀,为她的细腻心思感动。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女子,总能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深沉的情感。

  三月初,我独自前往BJ参加新书发布会。周晓梅原本要同行,临行前程桐发了高烧,她只好留下照顾。

  BJ的繁华让我眼花缭乱。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与我的乡村生活截然不同。出版社安排我住在王府井附近的一家宾馆,房间里甚至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电话!

  发布会当天,我穿着周晓梅特意为我缝制的藏青色中山装,紧张得手心冒汗。会场来了不少媒体和文学评论家,当主持人介绍“著名乡土文学新秀程得胜“时,我的腿微微发抖。

  “请问程先生,“一位戴眼镜的记者站起来,提问,“您的作品始终聚焦农村题材,是否有意回避城市生活?“

  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我想到父亲,想到家乡的田野,想到那棵梧桐树。

  “不是回避,“我缓缓回答,“而是我更熟悉、更热爱那片土地。我相信,最普遍的人性往往在最具体的生活中显现。“

  发布会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评论家过来,他握着我的手说:“年轻人,保持你的乡土本色,这是最珍贵的。“

  回宾馆的路上,我特意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儿童读物,准备带给程桐。在柜台结账时,看见自己的《城乡之间》摆在“新书推荐“架上,旁边还立着个小牌子:“乡村变迁的史诗画卷“。

  我的眼眶突然发热。

  从BJ回来后,家里又热闹起来。县电视台来采访,村里人纷纷登门道贺,连多年不走动的远亲也来攀关系。父亲表面上嫌烦,背地里却把每篇关于我的报道都剪下来,贴在一个旧账本里。

  四月中旬,我们正式搬到了县城的小院。搬家那天,父亲默默挖了一棵梧桐幼苗,细心地用稻草包好根部,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亲自送来。

  “好好养,“他把树苗递给我,语重心长道,“梧桐长得快。“

  我接过树苗,发现父亲的手比去年更加粗糙,指关节也有些变形。他老了,这个认知让我胸口发闷。

  “爸,周末我们就回来。“

  “知道,“他摆摆手,说道,“忙你们的,不用老往回跑。“

  我知道,他会数着日子等我们回去。

  新家安顿好后,周晓梅顺利调到纺织厂县分厂,虽然工资低了些,不用住宿舍,能每天回家。程桐则进了县一小的附属幼儿园,每天由母亲接送。为了照顾孙女,父母暂时也搬来了县城,住在另一间屋里。

  五月初的一天,我正伏案修改新书稿,程桐突然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张纸:“爸爸,看我写的字!“

  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其中只有一个,我能辨认出来——“家“。

  “老师教的?“我抱起她。

  “爷爷教的,“程桐骄傲地说,“用爷爷的钢笔写的!“

  我这才注意到,桌上放着父亲那支老钢笔。这支曾经承载着两代人隔阂的笔,如今在第三代手中,书写着新的故事。

  “爷爷呢?“

  “在院子里给梧桐树浇水。“

  我走到窗前,看见父亲正弯腰照料那棵小梧桐,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并非顽固不化,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所爱之人。年轻时守护家庭,中年时守护土地,如今老了,守护着孙女的未来。

  周末,我们按计划回到村里。老房子空荡荡的,打扫得很干净。父亲每周都回来照看。院子里的梧桐树已经长到两人高,春风吹过,嫩绿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欢迎我们回家。

  晚饭后,程桐在院子里追着鸡玩,我们四个大人坐在梧桐树下喝茶。父亲详细询问了程桐在幼儿园的表现,周晓梅一一回答,还拿出孩子画的画给他看。

  “不错,“父亲仔细端详那些彩色线条,难得地夸赞,“比得胜小时候强。“

  我们都笑了。夜风轻拂,带着田野的清香。远处传来蛙鸣和犬吠,熟悉的乡村夜曲。

  “得胜,“父亲突然说,“你那本书...城里人真喜欢看?“

  “嗯,“我点点头,说道,“出版社说首印一万册,已经预售完了,准备加印。“

  父亲若有所思地喝了一口茶,说道:“他们...为什么爱看咱们农村的事?“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一会儿:“也许是因为真实吧。城市生活太复杂,人们反而向往简单真实的东西。“

  “就像咱们这棵梧桐树,“周晓梅插话,“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实实在在,年年长得旺。“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说道:“明儿个我去买点肥料,给小梧桐也带上。“

  睡前,我独自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月光如水,梧桐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我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痴迷写作的农村青年,到获奖的业余作者,再到如今出版专著的作家。

  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回到屋里,周晓梅已经哄睡了程桐,正在灯下缝补衣服。我坐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累吗?“

  “不累,“她微笑着摇头,笑道,“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是啊,这样的日子,在县城有家,在村里有根;写作被人认可,家人平安健康;老梧桐茁壮成长,小梧桐生机勃勃。

  确实,美好得不像真的。

  “对了,“周晓梅放下针线,说道,“妈今天跟我说,等桐桐放暑假,他们想搬回村里住。“

  “为什么?住不惯县城?“

  “说是不想打扰我们,也舍不得地里的庄稼。“周晓梅叹了口气,“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怕给我们添负担。“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周末,我们多回来看看吧。“

  窗外,一阵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我的话。这棵树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爱情,如今又将见证我女儿的成长。它的幼苗,正在县城的小院里扎根,见证我们新的生活。

  生命就是这样吧,我想,一代代传承,一年年生长,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