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活点滴
这里我想再补充几点大汗、我、弘历在圆明园生活的点滴,之前说过我的老师是明代驸马,我年少的时候接触过很多明代的老人儿,他们跟我们这些后人说了很多明代后期以及明亡之际的事,这些事在我们一起在圆明园生活的时候大汗和弘历也向我打探过,人都有猎奇心理这很正常,我基本上把这些事都告诉了他们,这里面有几件事我记得比较清楚。
一个是坤宁宫惨案。这个是事历史上也有记载,想必大家是知道的,它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皇帝,就是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据我所知,崇祯皇帝上来的时候国家的情况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崇祯皇帝刚上来的时候还和宦官势力先做了斗争才拿回了一部分权力,这个事是当时大汗和弘历都不能理解的,他们认为一个宦官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力,其实明代后期宦官专政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宦官也是导致政权灭亡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私以为弘历后来对宦官极为苛刻可能也是受了我向他叙述的明代历史的影响。等崇祯皇帝站稳脚跟想要施展拳脚的时候已经是外有异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当时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洲军事实力都在大明朝之上,可是后来这个两家居然联合起来组团攻打大明朝,当时崇祯皇帝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我的先夫是李自成的孙子,所以我也知道一些明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当时民间的老百姓不知道国家已经遭到了外族入侵,当时信息传播不发达,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起义纯属是因为内部原因,等到他们攻打到紫禁城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没遇到抵抗,他们还很奇怪,朝廷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呢?其实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内外交困,一方面异族人虎视眈眈,一方面他又要镇压农民起义,都说明代后期朝廷赋税很重,官员贪污是一方面,国家需要打保卫战啊,它对民间的索取肯定是加大了,当时朝廷内部也有人提议迁都南京,明代最早的都城就在南京,但是这个决议最后被崇祯皇帝给否决了,他认为外族入侵,和他们发生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早打晚打都得打,而且大明朝撤回江南,等于把一半国土和人民拱手让给了满洲和蒙古,大明朝一走,他们的军队马上就会开过来,他们的力量会得到加强,等他们蓄积力量再对付大明朝还不如现在就和他们开战,就这样朝廷没走,大家可能会想皇帝可以先把一部分人和财物撤到江南嘛,这点也没有,这也导致了紫禁城里的人后来大部分都罹难了,崇祯皇帝全家基本上没人幸存,当时崇祯皇帝是下了决心和满洲人决以死战的,他和当年的宋徽宗不一样,大明朝最后倒台固然有它长期积累的内部原因,但是它的最后时刻是经过殊死搏斗才最终落幕的,从这个角度看崇祯皇帝算是一个民族英雄,这点我也和大汗及弘历说了,弘历貌似登基之后还搞了一个历代皇帝的祭祀,那里面原来没有崇祯,被他加上了,而万历被他剔除。当时国家可以调动的人和钱粮已经不多,崇祯皇帝把北京的力量也派了上去,甚至有些和尚道士太监都参加了保卫战,这就是农民军没遇到抵抗的原因,他孤注一掷的和满洲人进行松锦决战,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其实以大明朝当时的实力它根本打不过满洲人,如果崇祯皇帝当年有一点畏惧,他完全可以学宋徽宗,满洲人不会杀他,他的待遇也不会太差,他之所以要打是源于他的不甘心,不甘心政权就这么倒台,不甘心汉族人的土地就这样被异族拿去,他是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家的处境他最清楚,一旦满洲得手,不是他朱明王朝一家的倒台,而是华夏民族的整个倾覆,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疯狂了,那一天应该是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八,在明代坤宁宫不仅是皇后的寝宫也是当时皇帝和后妃们的会议室,有事的时候大家都聚集在坤宁宫,那天皇帝下令让大家立刻赶往坤宁宫,其实在那天之前皇宫里已经断炊好几天了,大家都是勉强维持生活,但是那天因为要开会所以后妃们打起精神梳妆,陆续赶往坤宁宫,平时坤宁宫不关大门,但是那天大家进去之后大门就关上了,外面的人也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情况,里面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崇祯皇帝把国家的情况和大家说了,大概就是满洲人马上就要打来,农民起义的军队也马上要打进北京,朝廷已经没有力量组织抵抗,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这时候有个太监劝皇帝去投降,被他一剑刺死,他接着就要求全体后妃为国家殉葬,大家一听是这个情况立刻乱作一团,人的本性肯定是不想死啊,这里面除了周皇后是自己上吊的,其他人都是被杀,这里崇祯皇帝连自己的子女也没放过,可能他觉得他的子女留下以后也会被其他政权利用,怕他们给祖宗抹黑,后经劝阻他才勉强同意让三个皇子出宫投奔外家,但两个公主大公主被他砍死,二公主因为有大公主护着没死,但是心理已经受到严重刺激没两年就抑郁而终。做完这些事之后他和一个太监在景山自尽,明代就此灭亡。这件事我告诉了大汗和弘历之后他俩听的毛骨悚然,尤其是崇祯皇帝最后竟然砍杀自己的子女,让他俩唏嘘不已。后来我们还一起去了坤宁宫祭奠了这些人,去的时候好像是个晚上,这里面还发生了一件灵异的事情,就是当时我一个人做点蜡烛、点香之类的事,口中念念有词,大概就是祭奠先人的话,弘历和大汗在后面站着,这时候弘历突然看到貌似有两个人探着身体正在向外张望,等我再去看的时候又没有了,这时候我想这可能是生活在这里先人,就隔空说这两个是胡人,是来祭奠你们的云云。大概是从那之后坤宁宫就不再住人了,而是供奉了神佛,就是因为大汗和弘历知道了发生在这里的惨案,觉得这个宫殿不适合再住人。大家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记得坤宁宫惨案发生的日子,因为那个日子后来是康熙皇帝是生日,每到那天宫里都是张灯结彩,但是有谁能记得同样是在那个日子,还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情?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关于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去哪儿了,大汗和弘历为问过我,我回答他们就是下落不明了,崇祯皇帝让他们投奔外家,但是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个外家,当时大家怀疑他们是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家,也就是太子的外祖父家,但是后来那一家好像也罹难了,当时出去的三个皇子中最小的好像才一岁多,他们出去的时候也没带奶娘出去,所以那个小皇子很可能不久就夭折了,剩下两个大的,一个是当时的太子十多岁了,还有一个好像是四五岁,按理来说十几岁的孩子也懂事了,太子应该不会无缘无故的失踪,据那时的人分析太子和他的弟弟很有可能是被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秘密杀害了,因为明亡之际天下大乱,皇帝已死,皇族内部已经某些握有权力的人可能会想趁机自立为王,而太子那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没有人保护想除掉他易如反掌,如果太子是自然死亡他身边的太监之类的应该总有留下来的,但是后来是三个皇子以及跟着他们出宫的人一个都没有下落,所以很可能发生了上述情况,后来康熙时期还出现了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后来被证明是假冒的,被康熙处死,其实当时满洲人也在找这几个皇子,这一点我也和大汗他们分析过,如果满洲人找到当时的皇子,给他们象征性的封个封号,让他们也剃发易服,让他们脑后拖着辫子,拥护满洲人的统治,那样何乐而不为?当时流落民间的明代老人儿也在找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先皇之后,但是所有人都没找到,这就说明他们确实已经不存在了,史书记载这几个皇子是下落不明。
还有一件事,钱氏年少的时候听过明代老人儿说曾在紫禁城的某个犄角旮旯藏了一些东西,比如字条之类的,不是风水阵哈,因为那毕竟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有些小事他们都知道,后来钱氏去找,比如在某个椅子的扶手里面或者某个石雕的下面等等确实找到了当年的一些小东西,大汗和弘历很惊奇,找到东西他们很兴奋,但是钱氏的心情却是五味杂陈,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心理很复杂,后来钱氏把那些东西用火烧了,大汗很不解,我只是跟他说这些东西属于明朝旧物,不适合供人玩赏之类的,其实我心里想的是这些先辈为了和满洲人抗争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的东西怎么能供你们这些满洲人玩弄?把它们烧了,就让它们随着那些先辈们去了。
除此之外,关于明代的一些统治方法之类的我也向大汗和弘历介绍过,比如有一次不知是他俩谁问我什么是致仕,因为这个问题我老师之前提过,所以我比较了解,我向他们解释其实一开始根本没有致仕这个说法,这个人不适合做官了,但是直接罢免他又不合适,所以才有了致仕这种折中的方法,但是致仕一般都是出问题的人才致仕,一般情况没人会去致仕。我还给他们举了我所知道的例子,比如某人,因为某事牵连到了他,后来皇帝就找他谈了,意思是让他自己隐退,他就致仕了,但是当时他还有一个小女儿没有出嫁,其他的女儿嫁的都是门当户对的,但是因为他致仕了他这个小女儿就没人提亲了,他虽然致仕了但是他的级别没变,但是和他家相当的人家就是没人愿意娶他女儿,后来有人牵线介绍了一个门户相当的,但是那个人已经死过老婆了,要娶的是填房,这其实是下嫁了,但是就是这样,那家还没下决心娶他女儿,而是派人要求看看他女儿相貌如何,气的他想把那些人赶出去,后来还是夫人劝阻才作罢,后来他女儿还是嫁了,出嫁的时候他气的没露面。还有一个人,自从走向仕途就没回过老家,一直在外地做官,他后来生病了,大家认为他好不了了,他夫人和他是一个地方出来的,就劝他致仕吧,这样还能再回到老家,被他拒绝,后来他还是病死了。这两个例子就说明致仕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人病的都快死了都不致仕,致仕也是汉族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情况,大汗和弘历是通过我了解到这个点的。
下面再说说大汗和弘历穿汉服的事,这个图片现在存世的很多,之前我说过大汗对一切新奇的事务感兴趣,所以他穿汉服就很正常了,其实不仅是汉服,他cosplay过很多角色,比如戴过外国的假发套、扮成其他民族的样子、体验农耕生活……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尝试,而钱氏则是有民族情怀,其实钱氏成为大汗的女人,穿旗服是很正常的,汉族人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但是因为之前介绍的钱氏对民族的感情,所以钱氏没穿过旗服,因为大汗是当时中国权力最大的人,自然就有权力给她极大的自由度,所以钱氏当时在满清后宫一直保持着汉族人的传统造型。因为大汗的私生活比较隐蔽,后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多,所以后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是个勤勉的皇帝,他基本没有私生活,他平时就是批奏折、最后是被累死的。其实大家略作分析就会觉得这个说法不合理,大汗当时拥有天下,可供他选择的事和人非常多,就好比一个进了自助餐厅的人,有大量的美食可以挑选,他能仅仅拿上一个烧饼就走吗?他不得挨个尝试一下?人性如此,大汗不是没有私生活,只是这些外人不知道罢了。
这里再说一个事,也是大汗即位之后的事,那时候大汗已经立过太子了,估计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了弘历就是皇太子的事,我还去拜访过当年引荐我的密妃姐姐,那时候她已经是太妃了,有一个点印象比较深,是那天密妃姐姐流了眼泪,她一直说祖宗积德,密妃和勤妃是知道我底细的人,我还是密妃引荐到高层的,她们当时已经知道了我得到的恩宠,应该也知道了弘历是我儿子,而且已经被立为太子。钱氏虽没有册封,但是她的恩宠及地位应该是有清一代汉女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