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头的娘不小心掉进去的那条河叫苇河。
因岸边苇草丰盛,风一吹过来,芦苇连绵起伏二十余里,看起来蔚为壮观,村人称其苇河。
河西岸的村庄就是魏家村,三顺子的家在魏家村中间,出了他家朝南的大门,向东走300米,就是铺满细软河沙的河岸,苇河水从南邻县城龙山县蜿蜒流淌而来,流经魏家村东,也有人把魏家村一段的河水叫做魏河。
魏家村500多户人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的西岸,河的东岸是魏县,魏家村归属魏县管辖,河水向北蜿蜒,最后归于黄河,流入渤海。
沿着苇河河岸一直向南走大约10公里,就到了青龙山脚下,翻过青龙山就是龙山县。
青龙山北山脚下长满了绿色植被,人工种植的、野生的夹杂在一起,有核桃树、山楂树、柿子树、枣树、梨树、梧桐树、槐树等,野山鸡、野兔子、狐狸等野生小动物游走在其中,宛然一处野生动植物园。
苇河的东西两岸由南、中、北三座石桥相连,每座石桥上都有66个镇河的小石狮子,石狮子雕刻的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日夜静守着苇河。
河东河西各有一口水井,井口四周围全是青石板砌成,一座榆木辘轳横架在井口。
70岁的四奶奶告诉三顺子,很久以前,苇河东岸和西岸各有一条青龙日夜把守,保佑河两岸的百姓生活太平五谷丰登。
青龙盘住在数十丈的深井里,逢土地干旱则从深井中飞跃而出,直冲乌云之间,抖擞鳞甲张牙舞爪,目光如电,龙须飘扬,嘴里喷出若干股清冽洌的神水来,一时天地之间电闪雷鸣云雾缭绕,万物滋润柳绿花红草长莺飞,黎民百姓皆笑逐颜开奔走相告。
青龙不光降雨解救百姓干旱之苦,世间若有坏人行凶作恶,青龙也会于午夜时分悄然出动,惩恶于无声之中。
四奶奶说民国年间魏家村出了一个恶霸,欺男霸女,为害乡里,百姓怨气冲天。
被青龙得知,随即在夜里飞出深井,把恶霸抓死了,天亮之后,恶霸家人在恶霸的脖子上看见一道狰狞可怖的爪痕。从此以后,魏家村一带再也没有大恶之人出现过。
青龙的传说神秘而美好,三顺子并没有看到过正义勇敢的青龙,但是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口水井,这是真的。
三顺子和村子里的玩伴拴住、庆雨一起到水井跟前朝下看过,水井深邃,井壁爬满碧绿的苔藓,一根蛇状的打水麻绳垂直向下在井里,黑魆魆的。
拿起一块石子扔下去,几十秒后才听到“咚”的一声。
走过苇河上面的石桥,去看东岸的青龙井,和西青龙井毫无二致。
但四奶奶对青龙井的传说深信不疑,还说青龙井里的水与济南府的七十二座泉眼相通,青龙不但守卫魏家村,更多的时候是从井里的水道游到济南府的深潭里休养,保护潭中泉水常年喷吐。
青龙井水因为和深潭泉水相连,所以井水格外的清澈甘甜,滋养了无数辈魏家村村民。
魏家村以魏姓、白姓、王姓为主。
魏姓较多,白姓次之,王姓人口排老三。
虽然姓氏人口数量有多少之分,姓氏也有能耐大小之区别,比如王姓家的子孙在省里有厅级干部;魏姓也有子孙在京城做官;白姓的孩子游学国外;村里的李姓考上了一流大学。
但是村民们之间没有嫌隙攀比,这里的民风仍旧淳朴,村民们友爱互助,勤劳能干,尽享太平日子。
俗话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村子里也有三五游手好闲之徒,时不时弄出点儿不和谐的响动来。
若有触犯法律的,自然有公家依法收拾了,倘若未触犯法律,只是有损道德规矩的行为,那村里的祠堂便会热闹起来,乡约族规就派上用场了。
冒犯了族规祖训,对不起,按照各自的姓氏,被家族威望高的长辈“请”到各自姓氏的祠堂里,先训诫再跪罚,面对祖宗牌位扪心自警,不消一炷香的功夫,膝盖先疼得受不了了,心里的硬气邪气早化为乌有,嘴里只喊着改了,改了,莫要跪了。
也有例外,拱了四奶奶家地瓜秧子的猪的主人李二蛋就是其中之一。
二蛋爱喝酒,一沾酒就非得喝醉,喝醉了就闹点事儿,习惯骂大街,也不知道骂谁,村民早已了解他的套路,也不再围观,二蛋直到骂得累了,躺在某个墙角下睡着才罢。
他对酒特在意,别人给他倒酒,少了那么几滴没倒满,他也会吹胡子瞪眼拍桌子的骂大街,嫌人家小气,其实他最为抠门。
二蛋的爹眼看着二蛋酒瘾越来越大了,让在外省上一流大学的三蛋写信劝二蛋戒酒,可惜秀才遇见酒鬼,没啥作用。
二蛋的爹不死心,便找来魏家村派出所的高彪所长“施压”,高所长高大威猛,面黑脸怒,腰间配有一把精致的手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派出所长可以配枪的)。
人跟前一站,自有一番威严派头。高所长连哄带骂,李二蛋油盐不进,翻翻白眼,打起了呼噜,气得高彪咬牙切齿:你个醉鬼,早晚得喝死。扭身回了派出所。
二蛋爹看看公家没办法治得了酒鬼,只好又找来族人把二蛋连拉带拽的弄到李家祠堂,训诫完了,罚跪一炷香,香烛只烧了三分之一,李二蛋就在祖宗牌位底下四仰八叉,鼾声阵阵,睡着了!
气的二蛋爹捶胸顿足,骂道气死祖宗了,气死祖宗了。
二蛋的酒戒不了,二蛋的爹一时也没了办法,只好看着他喝酒,喝醉,骂大街……
村子里的故事不断上演着,苇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日子在平静与喧闹中按部就班的往前走着。
魏家村还有两个日子比较热闹,逢农历初一和初六是大集。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了魏家村大集,据说是万人大集,朝廷还专门设了收税的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集逐渐发展壮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商品经济的春风顺着苇河也吹到了魏家村,村民把住房改造成店铺,开张营业,不再流动摆摊。
逐渐形成了四坊八铺十六店,四坊分别是染坊、酒坊、毡帽坊、酱菜坊,八铺是烧饼铺、肉铺、鱼铺、豆腐铺、肴菜铺、调料铺、香油铺、茶叶铺,十六店是布店、药店、蔬菜店、棕床店、马扎店、针头线脑店等等,尤其是苇河两岸地势平坦,出入农村和县城人流量较多,自然成了一个商品交易的地方,河两岸慢慢形成了市场,市场又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酒馆饭店也随之兴起。
魏家村里最属得月楼,聚味斋,杨氏菜馆,马家福酒家最为有名。
得月楼的九转大肠、醉虾,聚味斋的豆腐箱、鳝鱼羮,杨氏菜馆的红烧肘子、海参碎,马家福酒家的水晶皮冻、灌汤黄鱼,都是招牌菜。
这四个酒店所用的海鲜河鲜全由王大头供应,王大头的水产店就设在苇河边上。
三顺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学习生意的,也是他后来建造的商业帝国的最初地基。